Alternative Photography

古典顯影(Alternative Process)是什麼?

古典顯影又稱另類顯影,泛指以「非傳統銀鹽相紙」複製照片的攝影印相工藝,多數顯影流程是在十九世紀發明;如今古典顯影特別是指以手工的方式製作「影像載體」並顯影成像的技術。古典顯影涵括自然性光敏材料,如:光合印相(Photosynthesis)、花汁印相(Anthotypes);與人工性光敏材料,也就是感光鹽類。

古典系統圖譜,製作人:華特

—————————

感光鹽類
  • 銀鹽
銀元素本身無光化學反應,而特定銀鹽(銀化合物)中的銀離子(Ag+)在曝光後還原為銀原子(Ag),形成銀圖像。銀鹽有許多種類,例如草酸銀、硫化銀等,其中最為人知、也被廣泛使用於攝影的是「鹵化銀」,如:氯化銀(鹽印法 Salted Paper、蛋白法 Albumen Print、膠銀版 Silver Gelatin Process)、溴化銀(火棉膠濕版 Wet-Collodion、玻璃乾版 Dry Plate、攝影軟片 Photographic Film)、碘化銀(卡羅版 Calotype、達蓋爾版 Daguerreotype)。(註:上述分類未必絕對,許多技法均使用混合銀鹽,例如碘溴混合等)
  • 鐵鹽
是指特定具光敏性的鐵化合物,例如最好入門的藍曬法即是將鐵鹽和鐵氰化鉀混合而成。原則上,所有鐵鹽工藝都是由鐵(III)離子受光反應還原為亞鐵(II)離子,亞鐵(II)離子再與特定金屬鹽還原反應,形成圖像。如:氰版藍曬法(Cyanotype)、銅版(Cuprotype)、凡戴克棕版(Vandyke Brown)、鐵銀(Kallitype)、鉑金(Platinotype)、鈀金(Palladiotype)、鉑鈀印相(Platino-Palladiotype)、金印法(Chrysotype),甚至是攝影萌芽時期曾嘗試的水銀(Amphitype)。詳細的化學原則可以參閱 Mike Ware 的鐵鹽化學;或者我的製造草酸鐵
  • 重鉻酸鹽
重鉻酸鹽也稱二鉻酸鹽,「重」是重複的鉻(Cr)之意,與有機物(樹膠、明膠、奶酪)混合後可用於攝影印相,是少數可與顏料結合,並以彩色表現的古典顯影技法。然而與上述兩種鹽類相異,重鉻酸有機物曝光後「硬化」,而非形成金屬圖像,因此也被使用於印刷術:如絹印製版、珂羅版的玻璃版基。重鉻酸鹽屬於政府列管的毒化物,本文僅提供參考,不建議操作。如:碳膜轉印(Carbon Process)、膠彩(Gum Print)、油印法(Oil Process)。使有機物硬化的特質也可用於與銀鹽技法結合,例如溴化銀油墨(Bromoil)。

—————————

教學引導

近來在臺灣已經有愈趨飽滿的古典顯影教學資源,以及北中南各有基地提供工作坊體驗或圖像委託製作,例如: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光影手工暗房工作室、敘光室、海馬迴光畫館、典像濕版攝影工藝等;然而在線上中文資料方面,卻遠遠不及歐美文獻的豐富性。因此我將在這個部落格平台,針對我可以製作的工藝,提供完全免費的教學資源。至於未能製作或者尚未書寫的部分,替代的是來自 Alternative Photography 網站相當完整的學習引導,如果有疑問與反饋也歡迎寄信到我的電子郵箱:Yinhaoteach@gmail.com。

—————————

索引

本文架構是基於感光鹽的種類區分,其次是在各項目內依發明時序先後列表,未必是操作難度與成本的分別。此外,網站左方側欄中 Alternative Process 的標籤頁裡,有提供銀鹽、鐵鹽、重鉻酸鹽這三大項的引導,點入連結即可看到本網站裡的教學資料。最後提醒,表中所列年代僅供參考,許多工藝都有原始與改良配方,因此附件資料不一定是最原始的版本。
  • 自然界中的感光材料
光合印相(Photosynthesis
花汁印相(Anthotypes

  • 人工合成的感光材料
銀鹽
硝酸銀印相法(Salt Print without Salt)
鹽印法(Salted Paper,1834)
達蓋爾版(Daguerreotype,1839)
貝亞爾直接正像法(Direct Positive,1840)
卡羅版(Calotype,1841)
蛋白印相法(Albumen Print,1847)
火棉膠濕版(Wet-Plate Collodion Process,1851)
明膠銀鹽印相法(Silver Gelatin Process,1874)
奧托克羅姆(Autochrome Lumière,1903)

鐵鹽
氰版印相法(Cyanotype,1842)
金印法(Chrysotype,1842)
銅版印相法(Cuprotype,1856)
鉑金印相法(Platinotype,1873)
鉑鈀印相法(Platino-Palladiotype
正像藍曬法(Positive Cyanotype,1877)
鐵銀印相法(Kallitype,1889)
凡戴克棕(Vandyke Brown,1895)
明膠氰型印相法(Gelatin Cyanotype)
薩蒂塔版(Satista Print,1913)
阿蓋洛印相法(Argyrotype,1990)
新藍曬法(New Cyanotype,1994)
簡單藍曬法(Simple Cyanotype,2019)

重鉻酸鹽
油印法(Oil Print,1850)
單色膠彩(Gum Bichromate,1855)
碳膜轉印(Carbon Transfer Process,1864)
多色膠彩(Tri-color Gum Bichromate,1898)
溴釉印相(Bromoil Prints,1907)
奶酪印相(Casein Pigment Prints,1908)
蘇里膠彩(Sury Process,1924)
樹膠油墨轉印法(Gumoil Process,1990)

  • 其他類
數位負片(Digital Negatives
日光流明轉印法(Lumen Prints
凹版蝕刻轉印(Photogravure Printmaking,1827)
珂羅版印刷術(Collotype,1855)
濕式氰版藍曬(Wet Cyanotype)

  • 複合工藝
藍曬流明轉印法(Cyanolumen)
氰版與凡戴克棕(Vandyke over Cyanotype)
鈀金與數位噴墨(Palladium over Pigment

—————————

警語

本站所列之所有化學物質均有相當的危險性與污染性,請詳閱物質安全資料表(SDS)並遵守相關規範,以自身、周遭與環境安全為最優先考量。

—————————

致謝

學習影像的旅途中,感謝許多老師與前輩的教導,特別是把我帶進現代暗房和體驗大型相機的陳敬寶老師、攝影史強者劉學穎老師、藝術史王牌王聖閎老師、影像哲學先行者徐明瀚老師、電影攝影美學的根基張展老師和錢翔老師,以及同樣在古典顯影領域的專家前輩,為我建造基礎的韓筠青老師(藍曬法)、另類攝影大師簡永彬(新藍曬、日光流明與明膠銀鹽法)、專精火棉膠的陳姿樺老師,最後是指導珂羅版印刷術的光影手工暗房工作室的經營者曾啟峰老師,還有許多我沒有列出的指導者,謝謝所有老師的貢獻。

—————————

幫助實驗室永續經營

實驗室因熱情與奉獻而存在,由我獨立經營與自費維持。如果你認同攝影教育的價值,歡迎透過贊助支持,讓這些知識得以延續並觸及更多人。謝謝你的支持!


Suppor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Website

This website exists because of passion and dedication, solely managed and funded by me. If you believe in the value of photography education, you can help shape its future by contributing. Your support keeps this knowledge alive and accessible. Thank you!


—————————

支持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