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鹽工藝:鹽印法(Salt Print)
鹽印法(Salt Print)是硝酸銀印相法的直系血親,也是歷史上第一種「負轉正」的顯影術,由英國化學家塔伯特(Talbot)發明。塔伯特另一項重要的發明是鹽印法的孿生兄弟卡羅版(Calotype),基本上,這兩款工藝是攝影「可複製性」的起源。卡羅版裝載於相機內,負責紀錄鏡頭前的景象;鹽印紙安放在暗房裡,乘載卡羅版負像轉正像的任務。與同期象徵「攝影發明」的達蓋爾版(Daguerreotype)之差異是,達蓋爾版不可被複製,每一件銀版都是原作,並且兼具負像與正像的性質;然而真正影響攝影史兩百年的正是塔伯特的卡羅版與鹽印法。
整體而言,銀鹽技術的發展是由舒爾茲(Johann Schulze)最先開始,他在 1717 年發現硝酸銀在某些條件下具有光敏性;十八世紀末,威治伍德(Thomas Wedgwood)利用這項發現製造了最早的紙基圖像,由於定影劑尚未被發明,導致當時的圖像沒有被留下;直到 1834 年,塔伯特的發明更為深入,他起初使用濃鹽水固定影像,後來受到赫歇爾(John Herschel,氰版發明者)的幫助改用更有效率的硫代硫酸鈉,也就是海波定影劑。海峽另一端的法國,達蓋爾將鍍銀的銅板浸入碘溶液形成碘化銀感光板,此時是公認攝影發明的 1839 年;1841 年,該國財政部公務員貝亞爾(Hippolyte Bayard)開發了史上第一種直接正像銀鹽程序。達蓋爾的銀版和貝亞爾的直接正像法啟發了塔伯特將鹽紙改良為正像上鏡繪畫(Leucotype)與感光性更佳的碘化銀卡羅照相版。此刻,機械影像的太平盛世已然降臨,從容不迫地顛覆這世界所知的一切。
達蓋爾攝影狂熱(La Daguerreotypomanie)。來源:Wikipedia
與當今慣用的透明負片不同,十九世紀的卡羅版是紙基負片(Paper Negative),因此由負像的卡羅版轉印到負像的鹽印紙時,雖然得到了正像,卻減損不少圖像的清晰度與精緻度。然而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來說,塔伯特仍然認為不必透過「手」的介入即可產生圖像正是照相機這種媒介最重要的優勢,當時他的方法稱為「上鏡繪畫」(Photogenic Drawing),也就是「光的自動書寫」之意,他更沿用這個概念出版了教科書級的攝影論述集《自然的鉛筆》(The Pencil of Nature)。也可以說,由於對「手動」的投影描繪器(Camera Lucida)心灰意冷,導致「自動」的銀鹽機器應運而生。
紙基卡羅版。來源: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鹽紙印相法。來源: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
鹽溶液:
- 2g 氯化鈉/氯化銨
- 100ml 蒸餾水(加至)
或
- 2g 氯化鈉/氯化銨
- 2g 檸檬酸鈉
- 100ml 蒸餾水(加至)
或
- 2g 氯化鈉/氯化銨
- 0.2g 明膠(經典)/0.8g 明膠(現代)
- 100ml 蒸餾水(加至)
或
- 2g 氯化鈉/氯化銨
- 2g 檸檬酸鈉
- 0.2g 明膠(經典)/0.8g 明膠(現代)
- 100ml 蒸餾水(加至)
氯化鈉就是食鹽,也有人以海水代替,這可以自行測試。氯化鈉和氯化銨相比,後者的感光性稍強一點,影像色調和對比也更豐富;另外常用於攝影的氯化物由最敏到最弱分別為氯化銨、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增加鹽溶液濃度會使對比減弱、色調偏冷;減少鹽溶液濃度則相反。加入檸檬酸鈉有助於稍微調整酸鹼值,使得氯化銀偏向鹼性,增加反差、增強感光性。第三種方法是有加入明膠的鹽溶液,比較接近原始配方,明膠有助於阻止硝酸銀滲透到紙基裡,盡量不要使用超市販售的食品級明膠,這種明膠有可能含有其他添加劑會導致圖像霧化;近代的改良是將明膠比例由 0.2% 提升至 0.8%,然而實際上是以紙質為準,有些紙張不需要加入明膠。另外沒有寫在上面的配方是葛鬱金(Arrowroot)鹽溶液,這是較具挑戰性的配方(而且值得另闢專文來解釋它),有興趣者可自行參考連結 Arrowroot Papers。
附帶一提,鹽溶液最好是新鮮調製,不要放太久,我有一次用了兩個月前的鹽溶液製作紙張,結果塗上硝酸銀之後莫名地變黑,還連帶污染了新製的鹽紙。會變黑就表示紙張或鹽液裡頭含有還原劑,請特別注意。
光敏劑:
- 10g 硝酸銀
- 100ml 蒸餾水(加至)
可以先配置更少量的硝酸銀溶液,以免操作不當導致的污染。使用過量的硝酸銀是由於氯化物與硝酸銀混合之後沉澱出氯化銀晶體,當光能解離氯化銀晶體時,釋放氯與銀離子,然而氯離子再與硝酸銀化和成新的氯化銀,這個反應周而復始;而當硝酸銀過量時,將有更多的銀離子吸附在氯化銀周圍,從而形成更多的銀原子,圖像密度也更深。因此硝酸銀濃度增加時,圖像對比度增加、色調偏冷;硝酸銀濃度減少時,圖像對比降低,色調偏暖。除了氯化銀,塔伯特也曾嘗試碘化銀與溴化銀,後續再詳加解釋。最後,使用硝酸銀時請佩戴手套與護目鏡。
反差劑:
- 5g 重鉻酸鉀
- 100ml 蒸餾水(加至)
或
- 10% 氨水薰蒸
所謂反差調整的用意通常在於「增強反差」,這不是一種必要的程序。實際作法有數種,更簡單的方法例如減弱光線、延長曝光時間,或在相紙上放置描圖紙以緩和印相速度。使用藥劑的方式則有上述兩種,可以將 2 滴 5% 重鉻酸鉀溶液加入 30ml 鹽溶液以增加對比;或將相紙氨薰,但這種做法比較複雜,此處不展開說明。
定影劑:
- 150g 硫代硫酸鈉
- 2.5g 碳酸鈉
- 1000ml 蒸餾水(加至)
定影劑與蛋白相紙相同。由於硫代硫酸鈉溶於水時不穩定,易分解成亞硫酸鈉和硫磺,因此盡量在使用前才配置定影劑。定影劑的用途是將難溶於水的氯化銀等銀離子溶於硫代硫酸鈉溶液,形成硫代硫酸銀,以清除相紙上殘留的銀鹽,避免相紙持續感光。碳酸鈉(鹼性)可調整定影劑酸鹼值,以減少漂白效果。
清除劑:
- 10g 亞硫酸鈉
- 1000ml 蒸餾水
亞硫酸鈉也就是海波清除劑(Hypo Clearing Agent,HCA),用意在於清除相紙上殘留的硫代硫酸鈉與硫代硫酸銀混合物。此外,清除劑的消耗率與定影劑相同,大約使用 20 張 8 X 10 英吋的相紙後便要丟棄。
拋光劑:
- 40g 蜂蠟
- 20g 薰衣草油
拋光不是一種必要的程序,此處僅提供方法。首先加熱蜂蠟成液態,蜂蠟超過 60 度可能會燃燒,因此要注意溫度盡量低於 50 度;接著加入 20g 薰衣草油,混合均勻後即可工作。方法是先將相紙放置於溫熱的拖板上,以棉花球沾溫熱的蠟液,順著一個方向塗抹圖像表面,再沿著反方向塗抹。這時關閉拖板的加熱裝置,或將相紙移開到常溫處,靜置一段時間,接著,以軟布輕輕地在相紙表面拋光,使表面形成光澤。這個方法有助於隔絕空氣、延長圖像保存時間。
—————————
流程概要:
- 調製鹽溶液與光敏劑
- 在純棉紙上標記圖像區域
- 將鹽溶液塗布於紙張上
- 靜置乾燥
- 在乾燥的鹽紙上塗布光敏劑
- 靜置乾燥
- 蓋上負片,於紫外光下曝光
- 預水洗 5 分鐘
- 鹽浴 30 秒
- 水洗 15 分鐘
- 調染(Toning)
- 水洗 2 分鐘
- 定影 2 次,每次 4 分鐘
- 水洗 4 分鐘
- 清除 4 分鐘
- 最終水洗 30 分鐘
- 靜置乾燥
- 上蠟拋光
或
- 調製鹽溶液與光敏劑
- 將鹽溶液均勻塗佈於紙張
- 靜置乾燥
- 將光敏劑均勻塗佈於紙張
- 靜置乾燥
- 蓋上負片,於紫外光下曝光
- 水洗(清水)10 分鐘
- 定影(海波)8 分鐘
- 清除(亞硫酸鈉)4 分鐘
- 最終水洗 30 分鐘
鹽印法與先前介紹過的硝酸銀印相法相當類似,它們都屬於「直接顯像法」,無需顯影即可直接看到成像,差別在於程序中有無「鹽」的參與。另一款可以類比的相紙是蛋白印相法,由於鹽印法不必調製蛋清的緣故,其實更簡單一點,但是少了蛋白法表面美麗的光澤感。目前市售的紙張,通常表面都會有一層完整的明膠上漿劑,因此我們可以先不用擔心紙基纖維吸進硝酸銀導致污染的狀況。假如選用的紙材失敗,才考慮更換品質更佳的紙材。
—————————
工作流程:
一、鹽漬水彩紙
調製好 2% 鹽溶液即可鹽漬水彩紙,建議紙材為無酸純棉紙。方法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是「浸入法」(Immersion),就是將整張水彩紙泡入鹽水;第二種是「漂浮法」(Floating),是指將紙張漂在鹽水上,與浸入法的差異是漂浮法是單面鹽漬,更能確保後續敏化的完善,假如使用浸入法則可能產生密度不均的斑塊;第三種是我稱之為懶人法的「塗布法」(Coating),只要將水彩紙貼在壓克力板上,接著以筆刷、塗布棒或海綿刷沾鹽水均勻塗刷即可。無論是哪種方式,最後都要完全晾乾才可以進行下一步驟。
二、敏化鹽紙
敏化這個動作簡單來說跟鹽漬一樣,只是鹽換成了硝酸銀。當濃硝酸銀和紙張纖維裡的鹵化物相遇時,會沉澱出氯化銀晶體,氯化銀一種感光效率較差的銀鹽產品,塔伯特也曾實驗另外兩種常見的銀鹽產品,分別為效率中等的碘化銀和高效的溴化銀,後者持續被改良為今日商用膠卷的主要材料。通常會使用「漂浮法」或「塗布法」來敏化鹽紙。由於硝酸銀屬於強氧化劑,請選擇沒有金屬套圈的筆刷,否則將導致套圈鏽蝕。
假如使用漂浮法,是將鹽紙漂在硝酸銀溶液表面約 2 至 3 分鐘;至於塗布法則是將硝酸銀溶液直接倒在鹽紙中央,比例約 20 滴/32k 水彩紙,接著再以筆刷上下左右均勻多次塗刷,以確保光敏層的平均且完整。
註:這個流程需在無紫外光環境下操作。
三、曝光
由於鹽紙是以氯化銀為感光材料的緣故,其感光性能不若碘化銀與溴化銀,且主要只對紫外光和藍光等短波長光線敏感,因此在發明之初,光線的唯一來源是太陽。今日我們可以使用紫外線燈具進行曝光,例如紫外線 LED 燈、甚至專業的紫外線曝光機等。通常較強的光源表示更短的曝光時間,會產生較小的圖像對比;而較弱的光源表示更長的曝光時間,會產生較強的圖像對比,也就是更大的反差。
與當今常見的「顯影輸出法」(Developing-Out Process,DOP)不同,鹽紙是一種「直接顯相法」(Printing-Out Process,POP),換言之即是一種「不需顯影即可直接看到影像」的方法。然而,顯影法的鹵化銀晶體光敏性能較強,而直接法的晶體感光性能弱上許多,因此曝光時間較長。除此之外,直接法所形成的銀圖像稱為「光解銀」(Photolytic Silver),此種銀粒子較小,尺寸約為 10-100nm,奈米銀粒子小於可見光的波長,因此圖像通常是紅棕色,而非顯影法大銀粒子的灰黑色。
四、預水洗
預水洗的意義在於消除紙張上過量的硝酸銀,以及其他雜質,例如硝酸鈉(NaCl + AgNO3 = AgCl + NaNO3);硝酸銀易溶於水,因此僅用清水即可洗淨。然而,有些配方建議在清水中加入微量的氯化鈉,以提高清潔效率。當紙張放入自來水時,水中會顯現乳白的懸浮微粒,這是由於自來水含有氯,而乳白微粒即是氯化銀。
- 第一次是自來水,簡單沖洗即可。
- 第二次是稀鹽浴,濃度約 1 茶匙/1 公升水,時間需 30 秒。
- 第三次是自來水,時間是 10 至 15 分鐘,勤換水可幫助洗淨。
五、調染與水洗(選配)
'Tis the last print in Silver
Left mould'ring alone,
All her gold-toned companions
Are faded and gone.
No print of her kindred,
Albumen, is nigh,
To reflect back her jaundice
So sad to the eye.
I will leave thee, thou lone one,
To vanish away
And to all fellow-workers
With confidence say
Go, print now in Carbon,
Or platinum choose
As long recommended
By friend Jabez Hughes.
So soon may all follow
A 'Permanent way,'
And from out of our albums
No prints fade away.
For when Albumen's yellow,
and Chloride is flown,
Platino and Carbon
Shall still hold their own.
這是一首 Edgar Clifton 的詩,發表於 1887 年,大意是說鹽紙、蛋白紙這類銀鹽相片上的圖像已經消失,空留裝載相片的框;選擇鉑金印相法、碳膜轉印法才能讓圖像永久存續。儘管這可能是一首廣告詞,我們還是能從這樣的脈絡發現即使在 1887 年,距離鹽印法發明沒過多久,人們卻在擔憂圖像的消逝,也就是說,這時有些鹽紙相片已經變成了白紙。
換言之,對十九世紀的人們而言,「銀鹽」的意義與今日大相逕庭,在當時,銀鹽是一種不穩定且不具保存價值的產品,寧可選擇更複雜的碳轉印或真正高昂的鉑金轉印。今日的銀鹽之所以成為永久且永恆性的同義詞,原初是由於商業市場的需要,即一種便利且簡單易用的照相產品,經過百年來的資金挹注與持續研發,才終究成為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
那麼「調染」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將圖像裡的銀換成其它有價值且具永恆性的元素,通常這種元素的性質是惰性大(反過來說,活性小),所以能取代紙基裡的銀,常見的材料例如金硼砂(四硼酸鈉、氯化金)、硫氰酸金、鉑金、鈀金,或硒(硒化銀)調染等。由於每一種材料都有不同的技法,詳情可見 A dash of salt 或 Toning。
六、定影
定影的用途在於「使圖像對光線變得不敏感」,塔伯特先後有兩種方法,最初的方法是以過量的鹵化物(氯、碘、溴)改變紙張上殘留的未曝光銀鹽的性質,後來接受好友赫歇爾的建議,改以硫代硫酸鈉溶解並完全去除未曝光的銀鹽。前者在今日通常稱為「穩定處理」(Stabilisation Processing),而後者則確定稱為「定影」(Fixing)。然而,定影過久、硫代硫酸鈉濃度過高、水中有氧化性雜質等因素都會導致圖像密度下降,也就是漂白,因此請注意定影時間。
- 將紙張放入第一盆定影劑,浸泡 4 分鐘。
- 拿起紙張,使用清水漂洗 5 秒。
- 將紙張放入第二盆定影劑,浸泡 4 分鐘。
或
七、清除
如同上述,定影就是以硫代硫酸鈉(銨)溶解去除銀鹽,然而塔伯特偏好鹵化物處理的原因在於,紙張上殘留的硫代硫酸鹽會慢慢侵蝕紙張上的銀,使其轉化爲硫化銀,因此圖像密度會慢慢地減弱,由原先的深棕色轉為後來的淺褐色。所以亞硫酸鈉清除劑的用途就在於徹底清除紙張上殘留的硫代硫酸鹽,以免後續的轉化褪色。
- 自來水洗 4 分鐘(選配)。
- 將紙張放入 1% 亞硫酸鈉溶液浸泡、攪動(搖晃)4 分鐘。
八、最終水洗
最終水洗時長取決於紙張厚度,越厚的紙張,水洗時間越長;反之亦然。至少需要半小時,水洗越是充分,圖像保存期限越長。
九、上蠟拋光或其它
將相紙放置於溫熱的拖板(Hot Trays)上,以棉花球沾溫熱的蠟液,順著一個方向塗抹圖像表面,再沿著反方向塗抹。這時關閉拖板的加熱裝置,或將相紙移開到常溫處,靜置一段時間,接著,以軟布輕輕地在相紙表面拋光,使表面形成光澤。這個方法有助於隔絕空氣、延長圖像保存時間。至於上明膠、斑點修復(Retouch)、手工上色、裝裱等請自行查閱 Finishing, Mounting and Storage。
—————————
提問與反思:
- 蓋恩斯海姆問題(Gernsheim Question)
我們已經曉得塔伯特的鹽紙比起達蓋爾的銀版早了五年,總之,差不多在這段時間算是攝影發明的日子,但,為什麼是在「這個時刻」?早在十五世紀,暗箱(Camera Obscura)已經被發明且實際用於畫家的觀察工具,暗箱即是相機的原型;而在十六世紀,人們也已經發現礦石中的氯化銀出土後改變了顏色。
那麼,「為什麼攝影沒有更早被發明?」這個疑問稱為「蓋恩斯海姆問題」(Gernsheim Question),也就是由攝影史家 Helmut Gernsheim 與 Alison Gernsheim 所提出,他們意識到十九世紀攝影發明以前的三百年,當時的知識環境其實已經具備攝影的光學與光化學之基本條件,那為什麼攝影是在十九世紀才被發明呢?雖然先後已經有一些研究者有了答案,但我想先就此打住,把疑問留給各位。
- 底片於創作之必然
鹽印法是往後兩百年攝影術的真正起源,也可以說,鹽紙即是底片的始祖。那麼,既然有了現代底片、現代相紙,為什麼還要用鹽印法?這個問題可以持續延伸,既然有了數位相機,為什麼還要用底片拍照?反過來說也行,既然學會了鹽印法,為什麼還要用現代相紙?既然會拍底片,為什麼還要用數位相機?這個問題是所有創作者都應該要謹慎思考的問題。
假如我們已經將「材料」預設了某種「優劣」的先後順位,例如數位不如底片、底片不如古典技法,順著這個邏輯走下去,是不是不要選擇「攝影」才是最優勢的選項?我實在認為,沒有一種材料「必然」是該如何,堅硬的頑石也可以表現柔美的羽衣,端看創作者本身對材料的熟稔與控制力。確實,每一種材料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質感與限制,創作者的任務,就是去辨析材料自身的特殊性與作者所欲展現的內容性之相互關係,不是拍了底片就叫創作。
—————————
幫助實驗室永續經營
實驗室這個網站只有我個人在經營,經費來源也是我本人,如果你認同我的教學、願意幫助我從事更多攝影相關的推廣教育,歡迎贊助小額金費給我,謝謝。
—————————
Reference:
- John Herschel
- Argyronomicon
- Henry Fox Talbot
- Coming into focus
- Thomas Wedgwood
- The Pencil of Nature
- Arrowroot Salted Paper
- THE CALOTYPE PROCESS
- Salted paper printing process
- The Albumen & Salted Paper Book
- Victorian photographic techniques
- Alternative Printing Process: Salt Prints
- Alternative Processes: How to Make Salt Prints
- 達蓋爾攝影狂熱
- 改變世界的七種元素
- 銀鹽工藝:蛋白印相
- 銀鹽工藝:硝酸銀印相
- 鐵鹽、鐵銀與銀鹽顯影工藝
- 黑白記憶:銀鹽相紙的製作與沖印
- 鹽印技術的發明:Talbot的靈光一閃
- 一起曬太陽:暖呼呼的Salt Print鹽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