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銀(Silver Nitrate,AgNO3)是攝影史上最早的感光材料,它的發現比起達蓋爾的銀版攝影術早了整整百年,也是目前最便宜的銀鹽產品。十九世紀以來,所有銀鹽相關的感光材料,來源幾乎離不開硝酸銀。例如火棉膠濕版攝影是將含有碘化物、溴化物的硝酸纖維淋在玻璃板上,再將玻璃板浸入硝酸銀溶液中,形成碘化銀、溴化銀的沉澱;現代的膠卷(底片)也是同理,硝酸銀是膠卷製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硝酸銀曾被煉金術士稱為月球腐蝕劑(Lunar Caustic),由銀離子(Ag+)和硝酸根離子(NO3−)所構成,本身(包含水溶液)不具有感光性,然而與有機物混合時便可感光。十八世紀(1717 年)時,舒爾茲(Johann Schulze)發現硝酸銀溶液和白堊粉混合後,在陽光的作用下溶液產生了變化(顏色變深),這可能是最早被確認的光化學反應之一。因此也有人認為,舒爾茲才是真正的攝影發明者。
到了十九世紀,硝酸銀通常用於與「鹵素」化和,形成光敏性更佳的「鹵化銀」。硝酸銀本身直接作為感光材料,在歷史上確實很少被提出,至今在網路上應該是沒有確切詳細的資料,我認為相當可惜。身為歷史上最早的感光材料,硝酸銀印相應該得到被重現的機會。因此,本文是我爬梳古典銀鹽相關知識,東拼西湊之後自創的「硝酸銀印相法」。比起其他銀鹽產品——鹵化銀(氯、溴、碘化銀)——硝酸銀印相法完全沒有突出的優勢,曝光時間是鹵化銀的十倍,至於色澤、階調等,就是普通銀圖像的樣貌。可想而知,整個銀鹽世代,硝酸銀印相法是缺席的。
儘管如此,硝酸銀印相法絕對值得學習,首先它是銀鹽基礎中的基礎,明白了硝酸銀印相的核心技術,其他任何一種銀鹽產品都不是問題;其次,如同上述,硝酸銀是最便宜的銀鹽,且以手工影像來說,硝酸銀印相法相當簡易,只需要硝酸銀、水、紙張和海波,即可完成一幅「銀鹽相片」。真要說,便宜就是硝酸銀印相法最大的優勢。通常在古典顯影領域的銀鹽工藝,硝酸銀溶液的濃度大約都在 10% 以上,但硝酸銀印相法不用,只要 5% 甚至更低的濃度即可工作。在萬物(底片)皆漲,1g 硝酸銀要價 50 元上下的時代,硝酸銀印相法是入門古典銀鹽的好選項。
硝酸銀實在是一種很神奇的玩意兒,如果直接把硝酸銀溶液放到太陽底下,是完全不會有作用的,溶液始終呈無色透明;然而當硝酸銀遇上水彩紙,卻成了感光相紙,曝光以後會變成深棕色。這是因為水彩紙屬於「有機物」。在造紙過程裡,有一道「施膠」的程序,會使用明膠、阿拉伯膠、聚丙烯膠之類的,而且紙張本身是由纖維素構成,明膠與纖維素都屬於有機物,與硝酸銀接觸後形成感光相紙。有些人認為,部分水彩紙中的特定纖維素可能促使硝酸銀裡的銀離子被還原,從而造成污漬(深色銀沉澱);而在鹼性條件(包含紙張本身的鹼性)下,還原作用更會得到催化(加速),因此適用的紙張可能得再自行斟酌。本文範例使用兩款水彩紙,一種是比較昂貴的遵爵純棉紙,一種是便宜的法國 Montval 木漿紙,純棉紙效果較佳,可參見下列圖例。
—————————
光敏劑:
- 5% 硝酸銀
沒錯,只要硝酸銀,不用氯化鈉、碘化銨、溴化鎘這類常見的鹵素配方,也不用鐵鹽。此外,通常在古典銀鹽領域常用的硝酸銀濃度為 10%,假如我們用 10% 硝酸銀同樣也可以工作,但是硝酸銀並不便宜,能省則省。我們可以使用 10% 硝酸銀加上蒸餾水稀釋,譬如 10 滴 10% 的硝酸銀與 10 滴蒸餾水混合,等於 10% 硝酸銀的 10/20,也等於 5% 硝酸銀。要注意的是,硝酸銀屬於強氧化劑,不要添加配方以外的化學物質、對皮膚具腐蝕性,且容易造成眼睛損傷,操作時須注意防護設備,並詳閱安全資料表。
定影劑:
- 5% 硫代硫酸鈉(海波)
鹽紙印相法、蛋白印相法的定影劑都是 15%,然而硝酸銀印相法的硝酸銀比例較低,應該不需要 15% 的海波定影,因此我選擇濃度更接近的凡戴克棕定影劑,也就是 5% 的海波。定影劑的用途是以硫代硫酸鈉和銀離子產生反應,洗掉未曝光的銀鹽留下金屬銀,所以英文稱定影液為 Fixer,就是固定的意思。
清除劑:
- 1% 亞硫酸鈉(HCA)
亞硫酸鈉的用途在於清除殘留的海波,其實這一步可以用加長水洗時間代替,未必非得要用亞硫酸鈉。亞硫酸鈉清除液也就是俗稱的海波清除(Hypo Clearing Agent,HCA)。
—————————
流程概要:
- 調製硝酸銀溶液
- 將硝酸銀溶液倒在水彩紙中央,均勻塗佈
- 靜置乾燥至少 30 分鐘
- 蓋上負片,以三明治法於紫外光下曝光
- 水洗(清水)5 分鐘
- 定影(海波)3 分鐘
- 清除(亞硫酸鈉)2 分鐘
- 最終水洗 30 分鐘
硝酸銀印相法和鹽印法(Salt Print)相當類似,都屬於直接顯像法(POP),只差在程序中有無「鹽」(氯化物)的參與,因此硝酸銀印相法也有文獻稱之為「無鹽的鹽印法」(salt print without salt)。基本上,除了製作鹽印法的兩步驟(先鹽化紙張再光敏化)有差異以外,其他程序和配方大致都可以沿用鹽印法,不過,因為硝酸銀印相的硝酸銀濃度較低,我會把定影劑濃度也降低一點,以免漂白。畢竟同樣是銀鹽產品,結果都是形成銀圖像,但是少了鹽化的步驟,因此有機會更好控制成品(步驟越少,越容易整理與分析)。
後續增補:所有古典銀鹽產品都會有氧化褪色的情況,隨著時間流逝,圖像的密度漸漸降低、色調也會慢慢轉黃;半年以後,我檢視了傳統鹽紙與硝酸銀相紙的差異,發現硝酸銀相紙更具抗氧化的能力!控制圖像品質的方式當然還有從水洗時間下手,由於我的實驗量很大沒辦法做太細緻的處理,兩款相紙其實都是隨便洗,在這樣的狀況下我認為硝酸銀相紙更適合作為永久保存之用。
—————————
工作流程:
一、
調製硝酸銀溶液很簡單,例如以精準的電子秤量取 10g 硝酸銀,再加「蒸餾水」至 100ml,等於 10% 硝酸銀溶液。為什麼要配 10% 呢?因為如果你只配 5%,後續要再準確地提高濃度,並不容易;但是如果你先配 10%,除了稀釋之後用於硝酸銀印相法,還可以用在鹽紙、蛋白相紙、鐵銀、凡戴克等等工藝,自由度比較高,所以建議直接配 10%。10% 用在硝酸銀印相也可以工作,成果和 5% 一致(見前言圖例,其實 3% 和 5% 我覺得也差不多)。但為什麼要指定蒸餾水?因為自來水中含有「氯」,把自來水加到硝酸銀裡會產生白色沉澱,這是傳聞中的「氯化銀」,原則上紙張要抓住氯化銀只能透過兩步驟(先鹽化再敏化)的方式,直接把氯化銀塗在紙上應該會失敗。
二、
將紙張黏貼於硬板上(木板、壓克力),以防止塗布時紙張移動。塗布前,將硝酸銀倒在紙張中央,然後使用排刷、筆刷(記得先預濕)快速上下左右均勻塗布,刷到硝酸銀沒有過多殘留,光敏區的範圍大過負片即可。由於硝酸銀相紙的光敏性極差,執行這個步驟時日光燈全開也沒關係,不影響。
塗布方式:假設黑框是紙張,倒入光敏劑之後,依紅橙黃綠藍紫的順序塗布
刷好硝酸銀的純棉水彩紙,硝酸銀是無色的,刷的時候要多注意是否均勻
三、
靜置等待乾燥,此時平放即可,如果印量大沒地方放,可以將之豎立。
四、
以三明治法曝光印相(可以參考蛋白相紙篇,等於下層底板和上層透光板夾著相紙與負片,透光板可以選厚度較高較重者,相紙會比較平整),這一招在傳統暗房裡通常稱為印樣;然而對於古典攝影,接觸印相(Contact Print)是最主要的複製法。硝酸銀主要對紫外線敏感,可以選擇曝光機或各類紫外線燈具、太陽光。由於光敏性較差的關係,燈具瓦數低時很容易曝光不足,所以時間要再衡量。以 100 瓦的紫外線 LED 來說大約要 10 分鐘,這與照射距離也有關係,總之能量越強(紫外線波長短、瓦數高、距離短)曝光時間越短。
五、
把紙張從硬板上撕下來,放到藥劑盆(塑膠盆)中。為了避免盆子太多,從頭到尾可以使用一個藥劑盆,以倒入、倒出藥劑的方式操作。這裡的步驟和鹽紙一樣,先把硝酸銀相紙放到清水中清洗,沒有曝光的硝酸銀會被洗掉,因此水中會出現白色沉澱,就是氯化銀。水洗時間大約 5 至 10 分鐘即可。
六、
定影的處理也和鹽紙一樣,將相紙浸入 5% 硫代硫酸鈉溶液,時間約 3 分鐘。定影之後,影像會有些漂白的跡象,這是正常的,待晾乾後圖像會返回原本的深度。
定影之後的圖像
七、
亞硫酸鈉清除劑的用途是清除酸性定影劑,將相紙泡在溶液中約 2 分鐘。
八、
最終水洗就是用清水洗,最好是流動水。時間 5 至 30 分鐘皆可。時間越長當然會洗掉更多的化學殘留物,使相紙的保存性更好。
完成之後掛起來晾乾、壓平即可。硝酸銀印相法真的很簡單,它的原理和所有銀鹽工藝相同,銀鹽(特定的銀化合物)曝光之後,負離子(硝酸根 NO3−、氯 Cl−、溴 Br−、碘 I− 等)氧化(釋出電子)使得正價的銀離子(Ag+)還原(得到電子)為銀原子,也就是金屬銀(Ag)。銀原子和銀原子彼此聚集直到粒子大到可以被看見,成為我們眼中的圖像。但是也因為銀原子會相互靠近的關係,乾燥的相片會比水裡剛出來的相片更深更暗,細節清晰度也會受影響。古典(銀)圖像的性質大多如此。我認為嘗試去感受這種物質和物質之間細微難見的流轉,其實是一件很美的事情,相比攝影兩百年來的進步是不斷地靠向「絕對的支配」與「精準的控制」,「過往」的力量很可能就是一種原始的物質間的自然力,一種人類無法介入的狀態。也許尊重這種自然力,是我們身為攝影創作者,仍要持續學習的重要課題。
不同紙材的效果,這是便宜的木漿紙 Canson Montval,可以看出均勻度較差
—————————
幫助實驗室永續經營
實驗室因熱情與奉獻而存在,由我獨立經營與自費維持。如果你認同攝影教育的價值,歡迎透過贊助支持,讓這些知識得以延續並觸及更多人。謝謝你的支持!
Suppor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Website
This website exists because of passion and dedication, solely managed and funded by me. If you believe in the value of photography education, you can help shape its future by contributing. Your support keeps this knowledge alive and accessible. Thank you!
—————————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