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鹽工藝:鐵銀印相(Kallitype)

Kallitype

鐵銀印相(Kallitype)屬於「鐵鹽工藝」(Iron-Based Processes)旗下的「鐵銀」(Iron-Silver)顯影術,這個子類別最早是由傑出的科學家 John Herschel 研發,同期的鐵鹽工藝還有藍曬法(Cyanotype)、金印法(Chrysotype)、汞印法(Amphitype)等,以上是基於檸檬酸鐵銨感光劑的相紙材料。初期的鐵—銀技法稱為 Argentotype,這是在 1842 年誕生的接觸印相攝影術;鐵銀家族往後的發展還有鐵銀(Kallitype)、凡戴克(Vandyke),以及近代的阿蓋洛印相法(Argyrotype)。

至於母群體鐵鹽工藝,著名的還有白金印相法、鈀金印相法這類貴金屬技法。原則上,所有鐵鹽工藝都是由光敏的三價鐵受光還原為二價鐵(亞鐵),亞鐵再與特定金屬或金屬化合物反應,形成圖像。例如藍曬法的「藍」是由亞鐵與鐵氰化鉀反應生成亞鐵氰化鐵(普魯士藍);鐵銀法則是由草酸亞鐵與硝酸銀反應,還原成銀金屬圖像。鐵銀的另一個稱呼是「窮人的白金法」,因為整體流程、藥劑、甚至階調,都與鉑鈀工藝類似,經過調染後的優秀鐵銀作品還能騙過專家的眼光;近來經過儀器檢測,有部分博物館發現其收藏的白金相片其實是調染過的鐵銀相片。

以草酸鐵代替檸檬酸鐵銨的藍曬法(實驗品)

雖然最終產生的是「銀」圖像,「銀鹽」在此處不作為光敏劑之用,而是待還原的特定金屬。然而,由於銀鹽(硝酸銀)還是有光敏性,為此在鐵銀(Kallitype)相紙沖洗的階段會使用硫代硫酸鈉(海波)來清除銀鹽。事實上,早在鐵銀誕生的十九世紀末(1889年),硝酸銀是在顯影(Develop)這個階段才加入,而非改良後在光敏劑中混合草酸鐵與硝酸銀。

如果對鐵銀歷史、理論方面還有其他興趣,可以參考 Dick Stevens 撰寫的 Making Kallitypes: A Definitive Guide,本書在 Internet Archive 有提供電子檔免費借閱。接下來本文會針對製作鐵銀相片,分享簡要的作法。由於鐵銀印相法涉及許多藥劑合成術(例如:草酸鐵)與各類顯影劑配方,可能無法全數列出,我會提供我比較常用的方法(且省略了調染),有打算進階的朋友再請自行研究。

合成草酸鐵所需的藥劑

—————————

光敏劑
  • 20% 草酸鐵
  • 10% 硝酸銀
平時分開儲存,使用前兩者以 1:1 混合所需劑量。通常,若最終圖像顆粒過重,可以將草酸鐵比例提升,例如 2:1;反之,要有顆粒感就將硝酸銀比例提升,例如 1:2。關於草酸鐵的製備,請查閱製造草酸鐵

顯影劑
  • 20% 檸檬酸鈉
顯影這個步驟與銀鹽相紙的顯影稍有差異,銀鹽相紙的顯影是將銀離子組成的潛影還原成銀原子;鐵銀的顯影是溶解草酸亞鐵,讓亞鐵去還原銀。而不同的顯影劑會導致相異的圖像色調,例如檸檬酸鈉是偏灰的深紅棕色,醋酸鈉則是灰黑色調。不過,我認為紙材本身的差異更為顯著。

清除劑
  • 3% 檸檬酸
檸檬酸這個成分「看似」相近銀鹽相紙顯影後的「停影」(急制,Stop Bath,酸鹼中和),實際上,清除劑的用途在於清除鹼性顯影劑與鐵鹽接觸時可能產生的鹼鐵離子,以減輕圖像污漬的干擾。如果清除劑無法清除圖像上的鹼鐵污漬,那可能要換一種紙材。所以這一步簡單來說是清除鐵鹽。

定影劑
  • 50g 硫代硫酸鈉
  • 10g 碳酸鈉
  • 2g 亞硫酸鈉
  • 加水至 1L
如上所述,由於硝酸銀遇有機物(紙張)便具有感光性,定影劑的用途在於清除光敏的銀鹽,留下銀金屬。至於碳酸鈉、亞硫酸鈉在此處有控制酸鹼平衡的功能。

清洗劑
  • 1% 亞硫酸鈉
這個步驟是清除紙張上殘留的硫代硫酸鈉,俗稱海波清除(HCA)。如果嫌麻煩,可以加長最終水洗時間替代 HCA。

—————————

如果你不小心把草酸亞鐵當成草酸鐵

首先,別驚慌,因為這也是我原本跨不過的障礙。我向某化工行購買的「草酸鐵」事實上是草酸亞鐵,製造商在草酸亞鐵的罐子上標示了清清楚楚的「Ferric Oxalate/Fe2(C2O4)3」,顯然就是標錯了,為此費了我不少時間研究許多化學合成與檢測的方式,而且,我已經將全文公開在製造草酸鐵這篇文章,請大家自己詳閱。那麼,草酸亞鐵有辦法製造鐵銀相紙嗎?答案是:可以!只是會有很多詭異、沒有在這篇文章顯示的狀況發生,就如下圖:

草酸亞鐵版的鐵銀相片

我剛開始操作鐵銀技法時,成品差不多都是這樣,黑黑的、對比很低,但過程幾乎都很正常,一樣要透過顯影、定影等處理,例如右下角那塊白色水花就是顯影前滴到自來水的痕跡,不顯影就會整張黑,所以確實在這裡卡頓了許久。後來真的把「很多種」草酸鐵做出來了,我用圖像去檢測成品得到了許多數據,譬如哪些顆粒比較粗、哪些對比更高、哪些用不著顯影等等,總之鐵銀技法本身要做到八十分很容易,前提是你對草酸鐵要有足夠的了解,這也是整體顯影術裡很基礎的知識。

假如,你真的對顯影術有夠多的愛,就從製造草酸鐵開始吧!

—————————

流程概要
  1. 混合光敏劑
  2. 以筆刷塗布於紙張
  3. 靜置乾燥約 30 分鐘
  4. 蓋上負片、對齊,以三明治法於紫外光下曝光
  5. 顯影約 5 分鐘
  6. 清除約 4 分鐘
  7. 定影約 4 分鐘
  8. 清洗約 2 分鐘
  9. 水洗約 30 分鐘
在步驟 5、6 和步驟 6、7 之間,很介意圖像品質的人,可以加入水洗 1 分鐘。但我認為有沒有加入這兩道水洗,可能影響不大,至少在短期內看不出差異。其實鐵銀的永久性一直受到質疑,因此它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只是短暫流行了一陣子,大多創作者還是會選擇更早的鉑、鈀工藝,或者晚近的明膠銀鹽工藝。

至於所謂「調染」(Toning)這個步驟,主要目的在於增加保存性,例如使用金、鉑、鈀、汞、硒等替換原始的銀金屬,以防後續的氧化褪色;其次才是作品的增值。然而,接納作品材料自身的生命度量,也許更是選擇古典工藝的創作者所要面對的課題。

—————————

工作流程

一、
首先將草酸鐵與硝酸銀混合,一張細紋純棉紙、32k 的大小,約需 1.5ml 光敏液。通常在這個步驟,會用自帶滴管的精油瓶滴入(量杯)適當的藥水,我的作法是 8+8 滴,而不會真的用量筒量測劑量。

草酸鐵溶液

二、
將紙張黏貼於硬板上(木板、壓克力),以防止塗布時紙張移動。塗布前,將光敏劑倒在紙張中央,然後使用排刷快速上下左右均勻塗布,刷到光敏劑沒有殘留,光敏區的範圍大過負片即可。

註:這個步驟可以在黃光環境操作。

塗布方式,假設黑框是紙張,倒入光敏劑之後,依紅橙黃綠藍紫的順序塗布


刷好光敏劑的鐵銀相紙(紙材為 Hahnemühle 鉑金紙)

三、
靜置等待乾燥,此時平放即可,如果印量大沒地方放,可以將之豎立。

四、
以三明治法曝光印相(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參考蛋白相紙篇),這一招在傳統暗房裡通常稱為印樣;對於古典攝影,接觸印相(Contact Print)是最主要的複製法。鐵鹽主要對紫外線敏感,可以選擇曝光機或各類紫外線燈具、太陽光。我個人以藍曬法實驗過「捕蚊燈」曝光,其實是可行的,可是時間上長了很多(大概 10 小時)。

曝光完成後,會有些微的圖像出現,這是亞鐵鹽所形成的圖像

五、
把紙張從硬板上撕下來,放到顯影盤中。為了避免盤子太多,從頭到尾可以使用一個顯影盤,以倒入、倒出藥劑的方式操作。顯影的方式很簡單,把顯影劑倒在紙張上,影像會立刻出現,為求完整顯影,這一步會將紙張於藥水中靜置五分鐘。鐵銀相紙原初屬於 DOP 相紙(就是需要顯影),不過根據近來的研究,草酸鐵的合成方式與選用紙張的含水量,有可能導致鐵銀相紙不需要顯影。我這裡示範的是有一些銀已經還原,仍需要顯影的狀態。


六、
如同顯影的方式,將檸檬酸清除液倒在紙上。如果清除過後,紙張上還有紅、棕色的鹼鐵未被移除,解決方案是換一種紙;假如有調染的程序,也可以使用鹽酸代替檸檬酸。此外,也有人會使用 EDTA 代替檸檬酸。

七、
如同顯影的方式,將海波定影液倒在紙上。倒入海波前,相紙亮部的地方,應該會呈現黃色,倒入海波的同時,亮部會返回成白色。

八、
如同顯影的方式,將亞硫酸鈉溶液倒在紙上,以清除殘留的海波。

九、
最終水洗,就是把紙丟到流動水裡洗 20 到 30 分鐘即可。如果不求相片的保存性,最終水洗其實隨便洗幾分鐘就可以了。

結束所有流程後,夾在衣架上陰乾即可。由於圖像是由銀組成的,與古典銀鹽相紙同樣,乾燥後銀的匯聚導致圖像變深、變暗,與水洗時呈現不同的風貌。

—————————

我想手工製作的圖像,確實在許多地方,是很反現代、反標準化的老玩意,大費周章產出的成果,未必有著現代銀鹽相紙、數位微噴那樣精確和巧妙的細節,然而創作者對於作品的參與感是很高的,看到成品的那一刻,才真正放下心中的一塊大石,好像圖像與作者本身的生命史相互交織。以製作鐵銀相紙為例,從草酸鐵的合成這一步開始,控制酸鹼、控制各種藥材的劑量,這些都牽連著最終產出的成品。有時候,同一批藥水第一次製作和第二次製作,成果看起來就是不一樣,多數創作者都不是化學本科,也未必具有檢測儀器,我們只得摸摸鼻子從頭開始做起。但是,古典工藝好玩的地方也是在這裡,期待更多人投入古典攝影的領域。


燃燒吧,鐵鹽魂!


龍年嘛,葛飾北齋的飛龍









—————————

幫助實驗室永續經營

實驗室這個網站只有我個人在經營,經費來源也是我本人,如果你認同我的教學、願意幫助我從事更多攝影相關的推廣教育,歡迎贊助小額金費給我,謝謝。


—————————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