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鹽工藝:凡戴克棕(Vandyke Brown)

Vandyke Brown

凡戴克棕(Vandyke Brown,VDB)屬於「鐵鹽工藝」(Iron-Based Processes)旗下的「鐵銀」(Iron-Silver)顯影術。簡單來說,凡戴克是以「鐵鹽」為光敏劑,鐵鹽曝光之後還原成「亞鐵」,亞鐵促使硝酸銀中的「銀」被還原,形成圖像。更多詳情可以參考我的鐵鹽工藝:鐵銀印相,以及外文資料 The Iron-Silver Processes

凡戴克棕算是簡化版的鐵銀工藝(Kallitype),是一種「直接顯影」(Printing-Out Processes)技法,也就是「不需顯影劑」即可直接看見圖像的一種方法。比起 Kallitype,凡戴克更接近「藍曬法」。1895 年,由 Fabrik Technischer Papiere Arndt und Troost 公司取得專利,這種工藝當時在稱為 Braundruckverfahren,即是棕色印相的意思;初期也被稱為 Kallitype。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才確定改稱為 Vandyke Brown(凡戴克棕)。

真正的 Kallitype 鐵銀

在最初的版本裡,凡戴克棕的光敏劑是由檸檬酸鐵銨(A)、酒石酸(B)、硝酸銀(C)和明膠這四種物質混合而成,由於現代造紙技術的進步,即使減去了明膠也不會造成光敏劑過分滲入紙張,因此在新配方裡是沒有明膠的。至於理論上,鐵鹽和銀鹽的組合即可造成圖像,換句話說,其實不需要酒石酸——或者,檸檬酸/水楊酸/草酸,詳情可參考 Ferric-Silver Formulae by Ed Buffaloe 與 Cassell's cyclopedia of photography——的配合,圖像仍可以顯現,那為什麼還要保留呢?

依我查詢,比較相關的是 Silver Precipitate with Van Dyke Brown Solution 與 How to eliminate the precipitate from Van Dyke Brown solutions 這兩篇文獻。文獻中指出,由於檸檬酸鐵銨和硝酸銀混合時會產生沉澱,可能是一種銀化合物,添加酸類的用意在於溶解這些沉澱,因此當添加越多酸類時,越是容易清除沉澱。經過我的實驗,當檸檬酸鐵銨溶液新增硝酸銀溶液時,確實會產生沉澱;然而這種沉澱很容易透過攪拌或搖晃的方式清除,使沉澱再溶入溶液中。因此,可以於使用前,以 A + C 混合即可,不必加入酒石酸

後續增補:原初我也懷疑「酒石酸」這個成分,會不會除了清除沉澱,還有更利於圖像保存的用途?經過半年的考驗,我重新檢視了兩款圖像的品質狀況,發現我的配方比較好!沒有加入酒石酸的凡戴克銀圖像,並沒有太過分的褪色,很開心跟大家公告這個訊息,詳情請見圖片。

「沒有」加入酒石酸的 VDB,曝光時間相同,反而達到更深的密度

半年後的無酒石酸 VDB

再比較有加入酒石酸的經典 VDB

半年後的經典 VDB

—————————

光敏劑(經典):
  • 溶液 A(33.3ml)
9g 檸檬酸鐵銨(FAC)加蒸餾水至 33.3ml
  • 溶液 B(33.3ml)
1.5g 酒石酸(Tartaric Acid)加蒸餾水至 33.3ml
  • 溶液 C (33.3ml)
3.8g 硝酸銀(Silver Nitrate/AgNO3)加蒸餾水至 33.3ml

由於光敏劑中含有「硝酸銀」,使用「蒸餾水」而非自來水是有必要的,因為自來水中含有氯離子,當與硝酸銀混合時會產生白色混濁(氯化銀),導致印相失敗與品質低落。這三種溶液平時可以分開儲存,硝酸銀和酒石酸原則上是沒有使用期限的;而檸檬酸鐵銨很容易發霉,置入冰箱保存可以更長久。

通常的狀況是預先混合,以單瓶的狀態保存、使用。混合時,先將 A 劑與 B 劑混合攪拌均勻,而後,於攪拌的同時再加入 C 劑,此時可能產生沉澱或混濁,持續攪拌應該可以讓溶液變為清澈透明。溶液須倒入紅棕玻璃瓶,以避免紫外光的干擾。單瓶的溶液也可以放入冰箱保存,使用效期約一年。有些人認為溶液混合後須熟成兩天再使用,我認為無妨,當下立即使用不是問題。

光敏劑(自創):
  • 溶液 A(50ml)
20% FAC=10g 檸檬酸鐵銨(FAC)加蒸餾水至 50ml
  • 溶液 C(50ml)
10% AgNO3=5g 硝酸銀(Silver Nitrate)加蒸餾水至 50ml

前言有提到,其實不用酒石酸也能印凡戴克棕。我是以經典藍曬 A 劑(20% FAC)和經典鐵銀 B 劑(10% AgNO3)混合測試;假如是以經典凡戴克的 A 劑(9g/100ml FAC)和 C 劑(3.8g/100ml AgNO3)混用,我不確定這個比例是不是能工作,理論上不成問題,但效果是否符合預期,這需要實驗來測定。兩種溶液分開儲存,使用前混合。

顯影劑:
  • 1g 檸檬酸加入 4L 的自來水(不回收再利用)
凡戴克棕屬於直接顯影(POP)技法,因此不需要「顯影」,直接能看到圖像。這裡指的顯影其實是指水洗,目的在於清除鐵鹽。加入檸檬酸的用意是避免鹼性水與鐵鹽產生鹼鐵污漬,以及留下過多殘留鐵鹽,直接使用自來水是可以的。若酸性過強,則無法達到最大密度,請特別注意。

定影劑:
  • 5% 硫代硫酸鈉
凡戴克棕含有硝酸銀,硫代硫酸鈉(海波)的用途是清除銀鹽,以避免持續曝光,在亮部形成污漬。海波濃度過高或定影過久會使圖像被漂白。定影劑可以重複使用,多次定影後,海波溶液底部會產生黑色沉澱,這可能是硫化銀,須適時更換定影劑。

清除劑:
  • 1% 亞硫酸鈉(HCA)
和鐵銀、鹽印法、蛋白印相同樣,使用 1% 亞硫酸鈉溶液清除「海波」定影劑,英文稱為 Hypo Clearing Agent(HCA)。如果沒有亞硫酸鈉,加長最終水洗時間可以取代 HCA。

—————————

流程概要:
  1. 紙張預酸處理,理論上可以增加最大密度(非必要)
  2. 混合光敏劑(假如 A、B 和 C 劑分開儲存)
  3. 將光敏劑倒在紙張中央,以筆刷/排刷仔細均勻塗布
  4. 靜置乾燥約 30 分鐘
  5. 蓋上負片,並以三明治法於紫外光下曝光
  6. 顯影(水洗)5 分鐘
  7. 定影(海波)3 分鐘
  8. 清除(亞硫酸鈉)2 分鐘
  9. 最終水洗 30 分鐘
假如顯影劑是使用含檸檬酸的自來水,在步驟 6、7 之間可以加入一道自來水洗 1 分鐘。我個人是直接以自來水洗淨,沒有加入檸檬酸。不過,這可能依照個地區的水質與季節而定。然而,如同鐵銀(Kallitype)技法,由於最終是由「銀」所形成的圖像,並且鐵鹽很難完全清除乾淨,紙張上殘留的鐵鹽可能會氧化銀原子,經年累月,終將導致圖像的消失。因此「調染」(Toning)通常是不可缺少的步驟。儘管如此,本文並不展開處理,因為能調染銀的材料一定比銀更貴,例如金、鉑等。有額外需求者,請參閱原文資料。

—————————

工作流程:

一、
依據紙張種類的不同,浸入 1% 至 5% 的檸檬酸或草酸溶液,預先酸化紙張。酸化紙張可能可以增加最大密度(D-Max)。凡戴克棕未必是棕色的。依據我的嘗試,兩款康頌(Canson)的木漿紙 Barbizon 和 Montval 都比較接近經典棕色;而棉漿紙,如中國遵爵、台灣奧馬則呈現鐵灰色。酸化並非必要。

二、
如同前言所述,光敏劑並非只能以單瓶的狀態儲存,分開保存更能延長時效。此外,酒石酸也是一種非必要的成分。確實有一些實踐者認為,加入少許的酒石酸能為圖像帶來更深的 D-Max,他們也提到過多的酒石酸反而會造成圖像的漂白。依據我的實驗,光敏劑只需要 A 劑(檸檬酸鐵銨)和 C 劑(硝酸銀)混合,即可正常印相。而且,相較於 VDB 經典配方,A + C 的混合反而擁有更大的 D-Max。比例是 A2:C1,例如 8 滴 FAC 和 4 滴 AgNO3(32開水彩紙)。

A8:C4 的溶液呈清澈的綠色(無酒石酸)

三、
將紙張黏貼於硬板上(木板、壓克力),以防止塗布時紙張移動。塗布前,將光敏劑倒在紙張中央,然後使用排刷快速上下左右均勻塗布,刷到光敏劑沒有殘留,光敏區的範圍大過負片即可。

註:這個步驟可以在黃光、弱白光環境下操作。
塗布方式,假設黑框是紙張,倒入光敏劑之後,依紅橙黃綠藍紫的順序塗布

無酒石酸的 VDB 溶液塗布於木漿 Montval 水彩紙上,顏色較深

有酒石酸的經典 VDB 溶液塗布於 Montval 水彩紙上,顏色較淺

四、
靜置等待乾燥,時間約半小時。此時平放即可,如果印量大沒地方放,可以將之豎立。

五、
以三明治法曝光印相(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參考蛋白相紙篇),這一招在傳統暗房裡通常稱為印樣;對於古典攝影,接觸印相(Contact Print)是最主要的複製法。鐵鹽主要對紫外線敏感,可以選擇曝光機或各類紫外線燈具、太陽光。

曝光一分鐘後,直接可以看到圖像

六、
把紙張從硬板上撕下來,放到顯影盤中。為了避免盤子太多,從頭到尾可以使用一個顯影盤,以倒入、倒出藥劑的方式操作。如同上述,VDB 不需要「顯影」即可直接看到成像。顯影的目的在於清除鐵鹽。假如自來水的 pH 值呈弱酸、中性,可以直接以自來水顯影。方法為:浸入顯影液 2 分鐘,自來水洗 1 分鐘,再浸入顯影液 2 分鐘。或直接浸入顯影液 5 至 10 分鐘。

水洗(顯影)後,定影前

七、
如同顯影的方式,將海波定影液倒在紙上。倒入海波前,相紙整體會呈現黃褐色。在倒入海波的同時,相紙會馬上轉為深棕色。定影時間約 3 分鐘。可搖可不搖。

定影後,亮黃色轉為深棕色

八、
如同顯影的方式,將亞硫酸鈉溶液倒在紙上,以清除殘留的海波。時間約 2 分鐘。

九、
最終水洗,就是把紙丟到流動水裡洗 20 到 30 分鐘即可。如果不求相片的保存性,最終水洗其實隨便洗幾分鐘就可以了。

結束所有流程後,夾在衣架上陰乾即可。由於圖像是由銀組成的,與古典銀鹽相紙同樣,乾燥後銀的匯聚導致圖像變深、變暗,與水洗時呈現不同的風貌。

—————————

儘管凡戴克棕是一種很簡單的古典顯影工藝,也不像鐵銀印相法那樣有著「與白金法類似」的噱頭;然而,有的時候,「簡單,反而使我們更靠近攝影的本源」。之所以書寫這一系列十九世紀攝影工藝,我想推動的觀念更是「如何讓二一世紀的我們置身於十九世紀『沒有現成的底片和藥水』的環境中,即使克難,仍然企圖『想留下一些什麼』」。我從來都「不」認為,「當你要考慮 A,你要考慮 B,同時你還要考慮 C 等等,當你考慮『種種因素』時,攝影(藝術)才會發生」;正好相反,因為攝影的「簡易」,反而使攝影獨立於其它極具複雜性的藝術技術之外,讓攝影回歸本質,也就是「自然的鉛筆」。


燃燒吧,鐵鹽魂!




—————————

幫助實驗室永續經營

實驗室因熱情與奉獻而存在,由我獨立經營與自費維持。如果你認同攝影教育的價值,歡迎透過贊助支持,讓這些知識得以延續並觸及更多人。謝謝你的支持!


Suppor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Website

This website exists because of passion and dedication, solely managed and funded by me. If you believe in the value of photography education, you can help shape its future by contributing. Your support keeps this knowledge alive and accessible. Thank you!


—————————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