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鹽工藝:氰版與凡戴克複合技法

Vandyke over Cyanotype

氰版與凡戴克複合工藝(Vandyke over Cyanotype)是一種「非正規」的進階古典技法,原文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實際操作起來會有一點難度,建議先熟悉氰版與凡戴克技法。氰版工藝(Cyanontype)來自 1842 年,也稱藍曬法;而凡戴克(Vandyke)來自 1895 年。兩者皆屬鐵鹽工藝,然而前者是由「鐵化合物」(普魯士藍)組成的圖像,後者是由「銀」所形成。

為什麼是 Vandyke over Cyanotype(凡戴克蓋過氰版)呢?反過來可行嗎?

剛才有提到,凡戴克最終是由「銀」組成圖像,而氰版工藝的成分必定含有鐵氰化鉀。鐵氰化鉀在傳統銀鹽工藝裡的用途,是作為銀的氧化型漂白劑,再配合海波(硫代硫酸鈉)的使用去除銀離子,這套方法稱為「法莫還原劑」(Farmer’s reducer)。假如使用氰版藥劑蓋過凡戴克銀圖,理論上會讓整張圖被漂白,失去了複合工藝的意義。但是「另類顯影」的本質是要懷抱質疑、努力求證,我的失敗不代表「不可能成功」,這就請各位自己嘗試,如果成功的話非常歡迎反饋給我。

Cyanotype over Vandyke

反過來操作時,即以凡戴克藥劑蓋過氰圖像,倘若凡戴克藥水過濃,也會造成氰圖像整體被蓋過、漂白、消失。此外,凡戴克正當程序會使用的海波定影、亞硫酸鈉清除,在複合工藝中會讓氰圖像完全被漂白(鹼液對藍曬法而言是漂白劑),因此也要避免。

Vandyke over Cyanotype,定影、乾燥後,藍色層消失

那沒有走過定影流程的 Vandyke over Cyanotype,會不會隨著持續暴露於光線中,導致作品持續變化呢?會的!即使沒有受到光的影響,氰圖像和銀圖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彼此持續拉鋸著。每次看到圖像時,都會和上一次有點差異。我是建議,做好之後掃描存擋,讓作品避光保存,靜待時間流逝,之後再拿出來看看他們的爭鬥有什麼樣的成果。

另一方面,由於水彩紙經過水洗、乾燥,紙張會稍微緊縮,因此乾燥後的氰圖像會比原本設定的負片尺寸小一點,在製作凡戴克時,兩張圖片會有稍微的錯落,最終圖像有點像 3D 效果,我個人是蠻喜歡的。

—————————

第一部分,製作氰圖像:

  1. 以「正常比例」的氰版藥劑塗布於水彩紙上,最好是雙層塗布。
  2. 蓋上負片於紫外光下曝光,曝光時間要比平常更久(過曝)。
  3. 正常水洗、乾燥、壓平。

氰版工藝(曝光後,水洗前)

氰版工藝(水洗、乾燥後)

第二部分,製作凡戴克圖像:

  1. 以「稀釋」過的凡戴克藥水輕輕塗布於水彩紙上,稀釋成原液的 25% − 50%。
  2. 蓋上負片,對準位置,並於紫外光下曝光。
  3. 正常水洗、乾燥。

塗太多凡戴克藥水的樣子,藍色完全消失(曝光後,水洗前)

藥水再少一點、稀一點

開始有點成功了

看起來還不錯(曝光後,水洗前)

上一張的水洗、乾燥後,我個人很喜歡

半年後(10 月)的樣子

另一張相片(塗布後一分鐘)

另一張相片(塗布後三十分鐘)

另一張相片(曝光後,水洗前)

另一張相片(水洗、乾燥後)

雖然兩種工藝都是簡單的技法,結合起來卻完全不簡單,我自己至少試了六次才得到比較漂亮的成果。其實這才是「常態」,我是指在古典的領域中,很少有機會一次到位。我的其他教學也是如此,往往要經歷一番折騰,才能把尚可接受的成品的端上檯面。推薦給喜歡古典顯影的你,隨著筆刷與藥水的自然流動,碰撞出不可預期的成果。

—————————

幫助實驗室永續經營

實驗室因熱情與奉獻而存在,由我獨立經營與自費維持。如果你認同攝影教育的價值,歡迎透過贊助支持,讓這些知識得以延續並觸及更多人。謝謝你的支持!


Suppor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Website

This website exists because of passion and dedication, solely managed and funded by me. If you believe in the value of photography education, you can help shape its future by contributing. Your support keeps this knowledge alive and accessible.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