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鹽工藝:蛋白印相(Albumen)

Albumen Print

蛋白相紙(Albumen Paper)是一種利用雞蛋、鹽和硝酸銀等材料製作而成的「銀鹽相紙」,是十九世紀中後最流行的一種商業相紙。本文將會介紹如何以全手工的方式製造蛋白銀鹽相紙,及其使用方法。蛋白相紙簡單來說是兩步驟的古典顯影技法,第一步是製作「蛋白黏著劑」(Binder),第二步是製作「銀鹽感光層」。至於古典顯影的其他技法,例如比較常見的氰版(藍曬)、棕版印相(VDB),這兩種分別屬於鐵鹽與鐵銀工藝,製作與使用上都相對便利。而手工銀鹽相紙的製作說難不難,但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更多的嘗試。

先簡單介紹銀鹽相紙的歷史。最早的銀鹽相紙是「鹽紙」(Salt Paper),1830 年代由塔伯特發明;蛋白的利用則稍晚一點,蛋白一開始被使用在紙張的底漆,尚未含有氯化物,這時是攝影發明的 1839 年。那本文介紹的「蛋白相紙」實際上是 1847 年的產品,也就是用含鹽(氯化物)的蛋清與硝酸銀,經沉澱反應為「氯化銀」感光相紙。蛋白相紙在十九世紀被大量使用,甚至還有蛋白相紙工廠大量製造生產,我們今天見到的,只要是十九世紀的相片,幾乎都是蛋白相片。最後取代蛋白相紙的是「明膠銀鹽」相紙。明膠銀鹽技術除了取代蛋白相紙,也取代了手藝複雜的火棉膠濕版攝影(Wet Collodion Process),其中最值得留意的發展是柯達公司的原型:伊士曼軟片與乾版公司(Eastman Dry Plate and Film Company)。

蛋白相紙工廠

—————————

一切的開端

這段是我後續(十月)增補的一些感受。本文是這個部落格的創刊號,有一些象徵性的意義,我想做點分享。起初創立這個部落格,是考量到台灣對於攝影史、攝影術的相關知識非常稀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認為我們很容易會對「攝影」有一些偏見、一些基於錯誤的「想像」而來的影像思維。而這樣的思維,對「攝影創作」而言只有阻礙。我鍾愛攝影已近二十年,很想讀攝影系,可是台灣沒有專門的專業系所,很多東西只好自己埋首苦讀,從零開始學起。

這篇文章裡大概有九成的內容是我發表在 Mobile01 的文章,當初會寫教學其實是招生考量,我想推自己的蛋白課程,因此先從讓大家知道「這是什麼」開始,換言之,也是一種創造需求的手段。工作坊是在十二月底結束,隔年一月中,我便創立了這個部落格,我想,我能做的、想做的更多,我希望自己能把一些手邊的知識傳遞給這塊土地上有需要的人,不只是賣課而已。我想為藝術教育盡一份心力。我的能力儘管有限、知識也尚不足,但,如果我不做,可能也沒有人會去做了。憑著這份拋磚引玉的信念,我在今年已經上架了十餘篇完全免費的顯影教學與數篇影像散文,期許更多人可以一起投入,參與對於影像的討論、思想、教育。

藝術、藝術教育是不會讓人吃飽的,然而,我始終相信,在人類更靠向人工智慧與全面機械化的時代,唯有藝術是神性的窗口。人類在藝術領域上所展現的,是更高度的抽象性思維與生猛的創意力。藝術並不是科學、理性、實用的反面,而是引領人類邁向文明進步的基石。也許是我從事古典顯影的緣故,在原初,科學與藝術總是處於疊加、糾纏、盤結的關係;科學歸科學、藝術歸藝術,是很久以後才誕生的思維模式。我想,當一切的藝術、一切的感受都可以在螢幕上發生時,缺席的那些觸感對人類而言未必是進步,我們作為有肉身性的一個物種,可能還是需要那些原始的物質性覺知。

為此,我在這個部落格裡打造的,正是科學、美學、藝術等種種領域的疊加態。我希望從一些基礎的、原本的脈絡著手,由此展開我們對於藝術、對於攝影領域的想像空間,彷彿回到了啟蒙時期,一切都還是未知、未有標準答案,唯有在此時,我們很有機會能看得更長遠、更充滿生機。

我的第一組蛋白相片,2023 年尾

—————————

流程概述
  1. 調製蛋清鹽溶液
  2. 於水彩紙上製作黏著劑(Binder)層
  3. 於黏著劑(Binder)上敏化(Sensitize)銀鹽層
  4. 蓋上負片,以三明治法於紫外光下曝光
  5. 水洗 10 分鐘
  6. 定影 5 分鐘
  7. 海波清除 4 分鐘
  8. 最終水洗 60 分鐘
  9. 乾燥、壓平、裝裱
看到最終水洗 60 分鐘很多人會嚇到,這是為了讓相片保存得長長久久。如果只是要玩玩體驗十九世紀的攝影工藝,最終水洗可以只抓 10 分鐘左右。另一個超乎現代人想像的地方是,今天我們通常認為「銀鹽」相紙因為是「銀」組成的,所以價格高昂、保存性極佳,有收藏價值;然而對於古典工藝而言,「銀」不是一種受人喜愛的圖像材料,因此鹽印法、蛋白法、鐵銀法、凡戴克法等以「銀」組成圖像的顯影工藝,均會使用貴金屬如金、鉑、鈀,或硒元素來替換或調整銀,進而達到更好的保存性。

—————————

蛋清配方
  • 300ml 蛋清(約 10 顆雞蛋)
  • 15g 氯化鈉/氯化銨/食鹽
  • 15ml 蒸餾水
  • 2ml 冰醋酸/白醋(蛋白質變性用)
  • 15g 檸檬酸鈉(防腐劑,可省略)
  • 2 滴 Kodak PhotoFlo(抑制泡泡,可省略)

銀鹽配方
  • 12g 硝酸銀
  • 100ml 蒸餾水
  • 2 滴 10% 重鉻酸鉀溶液(調整對比,可省略)

硝酸銀的濃度會影響反差,其實 10% 到 13% 都有人用,越少當然越省錢。我這裡示範的是 10%。但是,為什麼硝酸銀濃度是 10% 左右呢、為什麼不能是 1% 或 5% 呢?又,氯化物濃度能不能提高或降低呢?根據 The Albumen & Salted Paper Book 提出的報告,Talbot 發現硝酸銀和氯化物濃度相當時,相紙幾乎不感光;而硝
酸銀的濃度為氯化物的數倍時,感光性才開始作用。因此氯化物可以只設定為 2%,而硝酸銀則設定為 12%。光化學家 Hermann Vogel 試圖解釋這個發現,他認為「當光能解離每個單位的氯化銀時,釋放出的氯與硝酸銀結合形成新的氯化銀。光能分解新形成的氯化銀,循環又開始了,周而復始。當硝酸銀過量時,就會形成更多的銀圖像,並達到更大的最大密度」。

—————————

關於「紙材」的選擇

蛋白相紙的紙材選擇至關重要。水彩紙裡有分「木漿」與「棉漿」成分,通常棉漿成分越高吸水性越強,價格也貴上不少。我會使用「純棉紙」,磅數選擇三百克的厚度,太薄容易破損、太厚則吸走過多的硝酸銀。純棉紙的選項,從名貴的法國 Arches、義大利 Fabriano、德國 Hahnemühle,到中國的遵爵等等,許多紙材都可以使用,但是要注意紙張還有分粗紋、中粗紋(冷壓)與細紋紙(熱壓)。粗紋紙吸水強,需要更多的硝酸銀,影像的質地會更有紙的紋理;細紋紙則比較方便塗布,均勻度也較佳。通常在古典顯影領域會使用細紋紙,紙中之王「鉑金紙」也是細紋紙。

—————————

第一部分:製作蛋清

雞蛋的產地無所謂,我這裡示範的是彰化芳苑生產的雞蛋。由於攝影工作的關係,我在芳苑待過一陣子,養雞場的氣味實在太有故事性,因此這次也選用了有故事的雞蛋。其實在日本有不少攝影家會選擇來自故鄉的紙材、海鹽等,也可以說是某些具有地方象徵的材料,譬如 2023 年在台中草也,日本攝影家小林伸幸有一檔「幽玄」個展,他展示的是以日本細川和紙為紙基的白金相片(Platinotype)。在美國方面,專門的攝影公司 Bostick & Sullivan 其實有販售現成的「蛋白粉」(Powdered Albumen),但是我不清楚台灣超市的蛋白粉能不能使用。

芳苑泥灘地


蛋清的製作,首先要從雞蛋中分離出蛋黃,理論上也要把繫帶拿掉,但這個無所謂,只要注意蛋白中不要混入蛋黃即可。這些蛋黃對相片的製作沒有用處,但是可以用來做餅乾或醬料,別浪費了!




分離出蛋清後,要進行第一次的過濾,可以使用廚房、火鍋用的不鏽鋼濾網來過濾,要注意的是濾網的孔洞不能太細,否則蛋清會掉不下去。圖片中的蛋清含有許多繫帶,先稍微攪拌均勻,但還不至於起泡的程度。接下來要加入氯化物、冰醋酸與水,這些可以在蛋清製作前先配置好(如下圖)。

氯化鈉/氯化銨

檸檬酸鈉防腐劑

含有氯化物、檸檬酸鈉、冰醋酸、蒸餾水的混合液

將上述混合物加入蛋清後,就要使用打蛋機打至起泡,大約 20 到 30 分鐘。其實用手打也是沒問題的,蛋白打發(所謂打發就是將空氣打入蛋液)的程度對相片的影響,可以說看不出來。打發狀態如下圖。


打發的蛋白置入冰箱冷藏,打發的程度會決定泡沫變為液體的時長,上圖的發泡需要靜置三天,三天後進行第二次過濾。這次過濾就要使用比較緊密的孔洞,譬如飯店用的拋棄式毛巾是很好的選擇。如果打發程度並不高,那通常靜置一天就可以過濾了。但還是建議等待數日的發酵後,再用於蛋白紙製作。蛋白發酵的程度會影響相紙「光澤」的感覺,另外單層與雙層蛋白也同樣,雙層蛋白的光澤感更強,不過這需要多一道「固化」程序,通常是用異丙醇。


過濾、發酵後的蛋清會是上圖這樣,這一批蛋清有加入檸檬酸鈉,可以放置數個月之久,在每一次紙張使用之後可以放回瓶裡,置入冰箱持續保存。但如果有雜質混入,請照樣使用毛巾過濾。

製作好蛋清後,就到了蛋白紙兩步驟的第一步:塗布蛋清。塗布蛋清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漂浮法,另一種是塗刷法。漂浮法顧名思義,讓水彩紙漂浮在蛋清液體上,不需要靜置,只要薄薄的一層蛋液即可。漂浮法要注意的是,不要讓泡泡附著在紙上,否則影像會有洞。務必先使用不要的廢紙輕輕刮起蛋液上的泡泡。最後將紙掛起來晾乾,或是用冷風吹乾也行。若使用掛晾的方式,可能還是要等上五個小時,到蛋白完全乾燥後再使用。這張蛋白紙可以放上一段時間,不須立即使用。

漂浮法

做好的蛋白紙會有很漂亮的光澤感

—————————

第二部分:銀鹽敏化

製作感光塗層(敏化,Sensitize)的方式,同樣可以利用漂浮法,將蛋白紙漂在硝酸銀溶液上,靜置三分鐘左右。這個方法的優點是感光層非常均勻;缺點是硝酸銀的用量很大,而紙張釋出的氯化物也會與硝酸銀反應,在溶液底部沉澱難溶於水的氯化銀。另一種方法是塗刷法,32k 的紙張大約要 1.5ml 的硝酸銀溶液,使用排刷、玻璃推桿或壓克力推桿塗布。通常紙張上的硝酸銀會有過多的殘留,這時用衛生紙吸走就好,但是切勿擦拭。

感光層完成後,同樣要靜置晾乾一段時間。請注意,氯化銀是光敏物質,因此在塗布與晾乾時要避開紫外光,安全燈可以使用紅光或黃光。晾乾的時間大約是二十到三十分鐘。可以像是晾乾蛋白紙那樣掛在衣架上,也可以直接平放。

—————————

兩步驟都完成後,這張水彩紙就成了「銀鹽相紙」。不過這張相紙請不要拿去保存,請直接用於印相;如果要保存,須在配方中加入檸檬酸,詳情可以查閱 The Albumen & Salted Paper Book

印相的方法,這裡可以簡單分享。蛋白相紙在十九世紀,主要是用來複製火棉膠濕版(通常是玻璃材質)負相;今天有兩種方法可以利用:直接用大型相機的黑白負片,或是製作數位負片。製作數位負片的方法,簡單來說是用印表機印出負相的透明片,通常噴墨列印的品質較佳;雷射片也不是不行,只要注意負片的影像是滑順的即可。

蛋白銀鹽相紙的階調特性:如果相紙與負片都製作的不錯、曝光時間準確,後續水洗與定影的處理也都良好,那階調會有非常漂亮的層次,從最暗到最亮的部分都有細節。不過,蛋白相紙並不像鐵鹽工藝的鉑、鈀印相那樣,擁有高度的動態範圍,所以對負片最大密度的要求,其實不算高。以同樣密度的負片來說,最受大家歡迎的氰版(藍曬)印相,通常缺少了亮部細節,當然會有解決方案,此處不展開說明。

—————————

接下來是曝光。曝光時間依據紫外線燈的功率、距離而定,如果曝光時間過長,暗部的細節會消失,這與傳統銀鹽相紙是同樣的。不過要注意,曝光、水洗都完成後,濕的相片會比乾燥後的相片亮上數階。換句話說,乾燥後的相片,由於銀鹽的聚集,使影像整體顯得灰、暗不少。曝光之後是水洗、定影、清潔、再水洗。

接觸印相(Contact Print)/也稱三明治法(Sandwich)

水洗就是直接水洗;定影是 15% 的硫代硫酸鈉溶液;清潔是 1% 的亞硫酸鈉溶液。

水洗的時間可快可慢,如果要達到檔案(收藏)等級,需要超過一個小時的水洗時間。但如果只是要體驗看看成果,那水洗時間前後都抓五分鐘即可。在水洗快的情況,影像會持續氧化,最終消失,但可能也要數十年的時光。水洗後的蛋白相片成品如下。


最後是掛起來晾乾,晾乾後壓平,用厚重的書本壓平數日即可。專業的做法是用熱壓機,至於熨斗可能造成紙張更捲曲。最後,一張蛋白相片就完成了。


這裡也分享一些觀點。我想數位與底片的二分法,其實是非常不足以包容影像最多的可能與機會。我會選擇古典顯影技法,也是因為在那個時期,討論影像、實驗影像,甚至發明影像這些事真的很精彩,有很多的選擇、很多的觀點交織。所以古典顯影也有另一種說法,也就是「另類攝影術」。分享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興趣,也投入古典顯影的領域持續壯大攝影!最後放上我製作的蛋白相片,提供各位參考。







以上是相對初期的作品,當我把整個流程穩定了以後製作出以下的作品:

攝影:Mok(instagram:moksmap)

攝影:Justin Tu(instagram:thejustintu)

其實這一批製作,曝光都 over 了一點,蛋白相片應該會更亮一些。我覺得古典相紙在「量化」這一點,實際做起來是非常有難度的,從蛋白的調製、紙的選用開始就決定了這張相紙的起點,也連帶影響到後續的成果。蛋白相紙最難的地方,我認為是「敏化」這一步,直接用漂浮法沒話說,應該可以很輕易的達到均勻的光敏層,但是使用這種簡易的方式,怎麼會好玩呢?圖像的個性、作者不可控的那部分也消失了。


所以,
嘗試、嘗試、再嘗試!
這就是古典攝影工藝!


—————————

幫助實驗室永續經營

實驗室因熱情與奉獻而存在,由我獨立經營與自費維持。如果你認同攝影教育的價值,歡迎透過贊助支持,讓這些知識得以延續並觸及更多人。謝謝你的支持!


Suppor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Website

This website exists because of passion and dedication, solely managed and funded by me. If you believe in the value of photography education, you can help shape its future by contributing. Your support keeps this knowledge alive and accessible. Thank you!


—————————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