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的起點|箱型相機思考的開端

Luc(Uselrepe)陳姿華


這篇關於阿富汗相機的文章是從一次的線上分享會開始的,又或者說因為前去營運了一處位於台北市的空間「暗.敞」,而能和華特實驗室的尹浩認識,才有了這樣美好的交集與分享的機會。

這邊我打算不稱呼他「阿富汗相機」,而以「箱型相機」(Box Camera)稱之。首先箱型相機顧名思義是由「箱體」為主的相機形式,箱體內既為曝光空間,也作為攝影工序的操作場域,所以既需要滿足成像距離,也要經由設計符合使用者操作暗房工序的空間尺寸。

各不同尺寸材質的箱型相機(攝於暗.敞)

在網路上搜尋「阿富汗相機」或「街頭箱型相機」其實已經有許多資料,也有深入調查後開源的出版品可以下載,跟著步驟便可以打造出自己的一台箱型相機。

在簡列台灣的箱型相機攝影工作者後,與各位分享製作相機的思考流程,這邊先與各位分享箱型相機在台灣的情形,以及目前可以接觸到的管道與經營者:

目前台灣共有五位操作箱型相機的影像工作者,分別是經營貴德暗房的 Eden、經營林・照相館的小張、經營 997 FILM LAB 的 Hans、經營幸福時光照相館的怡霖,以及左偏影像 DubbingPHOTO 的創辦人同時亦為空間「暗.敞」的經營者 Luc(Uselrepe),由這五位藝術工作者談起箱型相機在台灣的情況,我想是透過這篇文章帶領大家認識箱型相機蠻適切的起點。

然而在起點之前還必須要提到一位重要的藝術家,是來是馬來西亞的 Jeffrey Lim。2018 年 Jeffrey 曾造訪台灣,前往藝術空間 OCAC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分享箱型相機,在這次的活動前面提到的其中四位攝影工作者都有參與,也同時間串起來台灣箱型相機攝影創作的發展,來自不同地方、工作型態的創作者,透過彼此技術的交流展開了不同的創作及工作方式。

與馬來西亞藝術家於 OCAC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交流

於是,在開始分享相機製作前,我們可以先問幾個問題。首先,為什麼要製作箱型相機呢?我以自己的角度回答這題,也僅能代表其中一位在台灣的箱型相機攝影師,不過一切的順序,是從先有個「為什麼」才知道角色上是其中之一的。

「我想要將攝影帶到被攝者面前。」

而箱型相機可以讓一切發生,不只是按下快門的時刻,還包含著沖洗、顯像的所有流程,所有這些流程也有機會在被攝者面前呈現嗎?

箱型相機的街頭拍攝

接著是你打算拍攝的是什麼樣的影像呢?以我自己舉例,我打算拍攝人像,所以地點可能是街頭、或指定的人物聚集場地,那麼輕便或可攜帶性會是一個要點,另外拍攝的影像尺寸可能會接近過去生活照或肖像照的比例。

拍攝影像參考

最後就是設備的曝光時間可能需要在人物可以承受的範圍內,那麼會需要多少的光亮或附加設備,這些都是在拍攝主題設定後可以延伸的部分。

接著便是箱型相機的類型設計了,搜尋阿富汗相機,你會看見非常多款式、色彩的相機形式,從國內外也已經可以透過貨運配送現成的箱型相機,如前面提到經營幸福時光照相館的怡霖,就是直接從國外購置箱體進行使用。相機的內部設計可能需要更多篇幅或數次實體課程的分享來釐清,但這邊先建議讀者可以就相對簡單裁切的材料進行模型的製作,如紙箱、木片或現有的箱體進行模擬測試。

從國外直接購置的箱型相機(攝於幸福時光經營者怡霖工作室)

以這篇文章做為起頭,我們先思考箱型相機的製作原由,以及影像攝取的需求和期待,接下來再進入到實務的製作與拍攝流程。今年度在「暗.敞」將有一檔與箱型相機(Box Camera)有關的演出,或許會是介於被攝者與箱型相機的製造者之間透過藝術行為窺探的一次途徑,希望很快可以繼續和大家分享相機的製作與影像生產中更多的討論。

帶著你的模型和草圖來聊聊天吧!或者就私訊我說想要做一台相機吧,我們從頭開始。阿富汗相機/箱型相機其實沒有正確設計、製作的標準答案,邀請讀者成為第六、第七......第十多位的臺灣箱型相機攝影創作者,讓臺灣的攝影從拍攝工具開始,就展開可能性。

謝謝尹浩的邀請,華特實驗室是一個滿滿資料與豐沛嘗試、研究及系統性的網路資源,將這裡的資訊實際地操作,根據需求調整、紀錄,這些重要的檔案與數據將會開啟臺灣古典攝影的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