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絕非銀鹽或數位,二選一的選擇題。
貳肆年的一月十九日,華特的實驗室正式上線,換言之,本站終於滿一週年了。十九日對我來說並沒有任何的意義,純粹是那天我剛好有空將網站開設,儘管你可以自由聯想,例如攝影的法定發明日是一八三九年八月十九日。這種意外的連結對我來說很有意思,彷彿這個部落格的起點與攝影史有著如此相應的關係;而我也僅以一年的時間,讓這個網站成為中文世界裡最具代表性的線上顯影基地。
我想在此刻重新回想與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我要經營華特的實驗室?
約翰・伯格在《觀看的方式》說道:「歷史總是不斷在建構現在與過去的關係。以文化的方式把過去神秘化,只會導致雙重失落。藝術作品變得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伯格雖然是在講述藝術作品,卻也是人類在面對「過去」的時候,經常抱持的態度,即是為過去加上論述或者故事,並轉化成「模糊不清」的狀態,「包裹在一種純屬虛假的宗教氛圍當中,以聖人遺物般加以討論和展示」。而我,非常憎恨這種狀態。
過去對我來說,不是模糊不清的遺物;恰恰相反,過去讓我澄清了視野,以裝備好的自己走向川流不息的未來。與此同時,我也希望我的剩餘裝備夠多,足以牽引讀者一起走往更遠的地方。
而我所謂的裝備,正是實驗室所建構的這些知識系統。讓知識變得更容易取得,也更具有公共性,恐怕是解除神秘化唯一的渠道。在一年的時間內,我上架了十六篇另類顯影教學,包含兩篇總論、一篇專文、一篇邀稿、以及十二篇技術文章,還有五篇影像隨筆、一篇公開信與一篇網頁導覽,以上共二十三個網址的內容,換算成數據是近五百頁圖文並茂的 Word 文獻、七萬餘字的總文字量。這些是沒有算上我另一個平台「上鏡繪畫所」的內容得到的數據。而這些所有的內容,全部都是我親自撰寫與引用,也全都來自一手資料,也就是那些多數是英文的論文、專書與網頁;其中所有的實驗成果,都是我親自操作、整理。這些成果甚至沒有收取任何費用,我並不是為了錢才做這些事。我相信,當我們對過去的認識夠多,那些徘徊在過去周遭的神秘氣韻也會隨之消散,此時方能以更多的理性與更完備的腦內資料庫去面對影像與作品。
我理想中的華特的實驗室有三大目標,首先是如上述對早期攝影術的知識整理,並以此為中心向外發散,散射向另外兩處標的,分別為攝影術的發明者們對技術的思維與想像;再者是我作為一個研究者,掌握了兩百年以上的攝影知識,我如何看待與反省現在對過往的觀點、以及新時代的創作者可能怎樣思想攝影材料。後期文章的寫法是我將這三大目標整合,並以古典顯影教學的方式呈現,然而保留最初始的網站架構,也就是獨立的一塊隨筆與批評專區,作為輸出我個人思維之用,因為,知識的掌握者如何使用知識,恐怕才是這個加速行進的時代真正需要的東西。
不收費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必要。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可以選擇知識變現,我做的事其實正是把坊間的老師們習慣藏起來、或得用經費換取的內容免費公開。這一年內,我已經數不清楚我受到多少前輩的提醒:「該收的還是要收」、「你應該要付費解鎖啊」、「這些會不會擋人財路啊」,對業界的老師來說,或多或少有受到我的傷害,但我老是認為,如果因為我收你一個人少許的費用,而導致其他九個人沒有、不願意讀到文章,實在得不償失。從商業角度而言,我還是覺得古典顯影這塊餅夠大,我相信需求會隨著更多的認識而有所增加。
知識要變現還有很多方法,我希望至少這個部落格,我可以全心專注在理想上。反過來說,收費的方式對我來說當然是很好的驅動力,寫作又不是在電腦上打打字而已,所有這些實驗材料、時間成本,我都要自己吸收,整年下來已經相當疲累,我也無法以這樣的狀態經營第二年,勢必要開始取捨、斟酌每篇文章的知識量。所以今年開始,過往的內容不會縮水,網站也維持免付費解鎖;至於比較費心與耗資的技法,則會依據補助與贊助的狀況考量是否上架到本站。
既然本站要維持免付費,相對的我也得持續爭取贊助,歡迎大家在感受到我的用心之後,可以選擇以實際的贊助支持我。在台灣做部落格,尤其是寫這些相對小眾的內容,不可能得到多少紅利。記得去年某一次在跟前輩聊天的過程中,前輩特別問我做實驗室之後有沒有誰來找我?我曉得他是在問我做到這種程度是不是心甘情願,還是有什麼利益在背後支持。實際情況是,多了很多詐騙和勒索信,一年內我大概收了十幾封,全都是英文的詐騙信(最近的一次是他說要匯款五千萬美金給我);而機會和紅利不能說完全沒有,只能說連詐騙信的一半都不到。
雖然這些騙鬼的信件令人十分地沮喪,但最後我想感謝所有來到這個部落格的讀者,半年前包含台灣只有十個國家的人來看,現在不算進台灣,居然有十七個國家的人曾經路過這裡,加總起來國際讀者已經佔據整個網站五分之一的瀏覽量,以一個只能透過口耳相傳、人與人連結的封閉平台而言,確實讓我感到非常意外。我也特別感謝那些認同我,也支持我經營實驗室的新舊朋友們。今年也將會有數篇的跨域專題,再次謝謝接受我邀請的藝術家們,願意在沒有酬勞的狀況下以實際的行動支援我!實驗室往後的任何訊息與公告,仍以我的個人臉書平台為主,歡迎追蹤。
今年開始是實驗室 2.0 的時代,除了有跨域新企劃,我也將會啟動數場的實體活動,待一切確定之後,再誠摯邀請大家出席線下的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