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不久,本站就要滿一週年了。邁向實驗室 2.0 的時代,我希望透過顯影之外,不同領域的專家進駐,塑造更立體與豐富的藝術視野。為此,我啟動了全新的企劃:跨域專題。然而,所謂的「跨域」是什麼呢?顯影之於攝影,是不是跨域呢?化學之於顯影,是否也是跨域呢?科學與藝術之間,真的有那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嗎?
華特的實驗室身為其中一處「另類攝影」的台灣基地,實在有必要提醒這樣的訊息:所謂的「另類」——或說「古典」——始終不止於「看向過去」,借用楊双子的話來講,「書寫過去是為了走向未來」。走向未來究竟是怎麼樣個走法?百年以前的那些站在攝影術原點的「攝影師」,他的身份不可能在一開始就是個「攝影師」,他要不是個化學家,要不就是個深諳化學的畫家。當他望向這些最新發展的光化學技術,或許就與我們於此時此刻望向「另類顯影」同樣,有著高度的興奮與好奇,想像著這些技術方法能牽引我們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我終究是想強調,另類顯影的本質並不是在「過去」的周遭築起堅不可摧的高牆,而是扮演一隻飛鳥,於種種的過往傳統與未來創新、甚至在種種學科與媒材之間逍遙遨遊。因此跨域專題的首篇文章,我邀請了藝術家朋友岳羚羚書寫一些關於造紙術的訊息。羚羚除了是藝術家,還是一位心理師,我便任由她自在創作書寫這篇文章。期待讀者在「知曉一項技術」的同時,也透過羚羚的文字豐富、溫暖自身的內心。
—————————
文字:岳羚羚諮商心理師/藝術治療師
岳羚羚
大學時期的工藝藝術學習,初次接觸了手抄紙,還記得當時為了製作紙漿,嘗試將各種撿拾來的植物、莖葉和纖維從撕碎、泡軟、熬煮,接著將濃稠的紙漿原型倒入大盆,加入一點膠,就開始用抄紙框進行第一次的抄紙了。當時的我是藝術科系的學生,在繁重瑣碎的藝術設計課程中,我對於這項完全經驗式的創作方式感到驚奇,因為,那是你無法預料結果,感官進入當下的覺察、體驗的創作經驗,很久以後,在我走入藝術治療的碩士學習生涯裡,我才發現,這個經驗,不正就是藝術治療中個人的內在經驗、自發性和創造性歷程的展現嗎?
103 年碩士畢業後,我申請進入 435 藝術家工作室,一邊嘗試延續藝術創作,一邊準備心理師的執照考試,我一邊埋頭苦讀,一邊將我封閉在讀書、兼職工作維持著最低收入,但卻相當困乏的那些日子的壓力,透入在創作裡,我進行了一系列的手抄紙以及藝術治療的實驗性創作,包括使用廢棄的回收紙,像是沒有對中的發票、帳單,那象徵著生活裡現實面的焦慮、煩躁,撿拾的落葉或枯枝,那是我透過慢跑和散步宣洩我的壓力和焦慮時得以緩衝的紀念,甚至還有我那些大量的備考紙本資料,那某種程度是我那一年來生活中的重心,但也是最大的壓力來源,另外還有繪畫手稿或拼貼,我會細心剪下片段,將其與紙漿融合。在那一年,我發展出我自己的手抄紙藝術治療的風格,進行課程和工作坊、開放畫室的推行。
最早從 103 年開始,我便扛著所有材料,包括果汁機、抄紙框和材料,大包小包地進入校園、社區做分享,與不同年齡層的幼兒兒童、年輕族群甚至是親子一起體驗「造紙」。主題也從純粹的體驗式創作延伸結合情感關係,例如失戀/愛情療癒工作坊或者記憶/情感/憂鬱和悲傷工作坊,因為手抄紙的紙漿是流動的,那能催化出情感、情緒的經驗,打碎的情書、寫滿祕密的紙張、曾經留下的電影票根、車票、照片等,那些說不出口的痛,能夠成為這張紙的新生命。我會讓參加者帶來一封情書或電影票、紀念的明信片等等,結合手寫一封給對方的信,撕碎後,留下拼貼的部分,在最後放在紙漿上,作為重整和重組的歷程。
羚羚於手抄紙工作坊
—————————
我將手抄紙與藝術治療做一結合,並將創作裡的經驗感受和步驟進行分解:
- 手寫和繪畫一封信
- 撕碎紙張,體驗破壞、宣洩
- 留下意義與故事,一句話、一個字或一張圖像
- 打成紙漿,化作春泥更護花
- 抄紙
- 自然材料、文字或材料的拼貼,經驗重整
- 壓平熨燙和曬乾
- 完成,自由書寫和分享回饋
—————————
流程詳情圖文:
一、事前準備
廢紙、雜誌、明信片等
碎紙小盒、吸水紙、絹印框
紙漿球、備用小盒、羽毛和樹枝
大水盆、塑膠量杯等
二、手寫和繪畫一封信
三、撕碎紙張
撕完之後放進小盒子/量杯,並加水泡軟
四、打成紙漿
五、抄紙
絹印框把網面的凹槽朝下,再蓋上無網面木框
兩片框夾緊
抄紙有兩種方式:澆灌(上圖)或抄紙(後續會介紹)
澆灌之後可以再加水控制厚度
接著把水稍微擦拭
蓋上吸水紙
充分吸水之後
翻面
把紙從絹印框中抖出來
因為手抄只會黏在吸水紙上,需要蓋上塑膠膜(這是 L 夾)
完成圖
另一種方法是抄紙,先將紙漿倒入清水中
接著將絹印框浸入紙漿水
像撈金魚這樣把紙漿纖維撈進框中
抄紙宜均勻,如果紙漿不夠就要多加紙漿
抄起紙張、瀝水
再以澆灌的方式控制薄厚
澆灌就是加水
特寫
也可以適時加入一些配件創造質地
一些拼貼
之後會翻面再翻面,因此這是正面
接著以吸水紙蓋上
翻面
用塑膠膜蓋住紙、翻面
最後將紙由吸水紙上剝離
其他學員製作的手抄紙
剩下的紙漿可以蒐集捏成紙漿球
學員發揮創意製作的正方體紙漿球
六、壓平熨燙和曬乾
—————————
時至今日,手抄紙的趣味和創作性更讓大眾接受,從工藝技術成為了經驗式的體驗,我持續地待著大包小包的材料走入校園、機構、社區分享手抄紙藝術治療,從各級院校的師生、家長,到關懷據點的老年人、志工,到社區的民眾,十年來,數十幾場的工作坊,每一場都是獨一無二的,創作的過程中沒有失敗,只有驚奇和創造力的湧現,同時,也沒有一張紙是一樣的,這體現了藝術和個人生命歷程的結合,也象徵了每一個人的生命和內在經驗都是獨特的,我一直難以忘記,走入藝術,到實踐藝術,以及透過藝術陪伴和見證大眾的那份初心,無論何時,內在歸於平靜,就像紙,安穩而純粹地,乘載感情和記憶。
來造一張紙吧,一起不孤單。
中正大學的學員作品
—————————
本文感謝藝術家/諮商心理師岳羚羚的貢獻,也感謝羚羚協助爭取國立中正大學的經費。全文文字:華特、岳羚羚;攝影:蔡尹浩(AKA 華特)。